上禮拜的同理心工作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看嬰兒的哭鬧影片,在我以前的觀念來說,父母親能聽出幼兒的哭聲掌握他的需求,真的是一件很妙的事情,但是經過這次實際觀察之後,很多事情都可以藉由肢體語言來呈現,最近我修過的課程-社會學的想像,也提到了社會互動內的-非語言溝通,嬰兒實在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。這次課程內鼠長有提到一個值得省思的問題-為什麼我們對嬰兒的需求可以這樣的盡心盡力,但是對於那些發生過事情的人,比如有一陣子常有的失智老人,或者重大傷害的病患,社會上似乎並沒有如我看到對帶嬰兒那樣的用心。想一想,或許就是社會化過後的影響吧!因為他曾經會,因為他曾經有能力,一旦失去,說不定這就是我們對於這眼前的落差感潛藏一種期待,表面上接受如此,但是內心的還是有強烈的希望,希望眼前的人能在像以前一樣。

  同理心的課程似乎都不是個輕鬆的課,老實說,我個人上起來是滿彆扭的,或許我們本身觀察人的方式來自於各個家庭(又是社會化的結果...),但在這課程我學到了表達技巧會影響對方的心情,這也是我以後跟別人溝通應該注意的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CUVolunt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